绿色金融:赋能后疫情时代长三角经济复苏

作者:许云芳 梁 玉 日期:2020-11-18 15:43:19

  导读  

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利用上海清算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平台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打造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中心。


  正文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放缓,世界各国开始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当前备受关注的“两新一重”投资建设领域包含大量绿色元素,集中体现了“绿色复苏”的理念。沪苏浙皖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构建市场机制和创新产品服务,助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创新协同和服务融合,赋能长三角经济绿色复苏。

  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现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沪苏浙皖从产业、环境、技术创新、生态补偿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涉及金融标准、监管激励、产品创新、环境信息披露等。其中上海侧重于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环境权益交易等创新项目,强调国内国际标准融合;江苏紧扣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真金白银促进绿色发展的激励政策力度最大;浙江率先推出绿色金融改革整体方案,形成环境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浙江样本”; 安徽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信息与绿色信贷衔接机制,为环境成本内部化提供制度保障。

绿色金融合作不断深化

2019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沪苏浙两区一县抢抓政策机遇,推动绿色金融助力长三角绿色核心区建设。三省一市人民银行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将绿色金融纳入“金融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启动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完善区域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及绿色项目库建设工作,实现长三角地区互通共享。

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不断健全

培育绿色金融智库。长三角地区汇聚了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公司,杭州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江苏中研绿色发展智库等众多绿色金融专业智库,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专业基础研究支撑。根植绿色发展理念。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浦发银行等积极投资参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延伸绿色金融服务范围;江苏银行、湖州银行先后宣布成为国内第二、第三家赤道银行;马鞍山农商行持续加强与IFC合作,致力于打造国内首家绿色农商行。推动绿色产融对接。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按季发布绿色产融信息,按月组织银企对接; 江苏搭建“金环对话”机制,建立生态环境金融服务平台,助力环保项目与金融“联姻”;湖州上线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有效拓宽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渠道。安徽持续开展“四送一服(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服务实体经济)”专项行动,通过绿色金融成果巡展、绿色金融银企对接会等方式提升经济复苏活力。

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推陈出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绿色信贷。三省一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紧密围绕制度、人才、产品三大核心,优化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保障。截至2020年9月末,三省一市绿色贷款余额合计超2万亿元,占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超过6%,主要投向绿色交通项目、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项目、生态修复领域,投放主体以国有五大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绿色贷款不良率明显低于各项贷款不良率。

绿色债券。截至2020年9月末,三省一市绿色债券余额合计2252亿元,占全国绿色债券总额的22%。其中绿色金融债券余额占比47%,绿色企业债占比23%,绿色公司债和债务融资工具体量相近,分别占比13%和15%。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于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行主体大多为经营情况稳定、资信水平较高的大型实体,其中AA+及AAA评级主体存续的绿债数量占比46%,余额占比74%。

绿色证券。截至2020年9月末,长三角地区共有环保概念类以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业上市公司(简称“绿色上市公司”)31家、总市值2535.7亿元,分别占全国绿色上市公司总数的39%,市值总量的41%,集中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该31家绿色上市公司股票市场融资总额764.4亿元,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枢纽功能。

绿色保险。江苏无锡市政府将环责险列入市长《环保工作目标任务书》,依法采取行政管理手段推动企业参保; 浙江湖州强化银保联动、奖惩联合和信息共享,衢州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危险品运输保险于一体,两市环境高风险企业实现环责险100%覆盖; 安徽率先推出环责险“共保体”发展模式,并积极推进绿色农业保险、沿海船舶燃油污染责任保险、沿海内河船东保障和赔偿责任保险等绿色险种。

绿色基金。截至2020年9月末, 上海、杭州共汇聚27家基金公司发布59只ESG公募基金,合计规模625亿元,基金数量和规模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48%、50%。近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上海注册设立,首期规模885亿元,其中三省一市财政、金融机构及环保企业共出资238亿元,占比27%。


  绿色金融助推长三角经济绿色复苏的建议  

加强激励,推动长三角政策“绿色化”

发挥财税政策杠杆效应。健全价格收费机制,加大环保领域财政投入,及时兑现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长三角绿色产业。加强产业政策协同,统一长三角生态环境排放标准、监测规范和执法行动,放开民营、中小企业参与环境治理市场竞争的限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绿色技术绩效评价机制,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导向。在长三角地区探索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减少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的经济资本占用;拓展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开辟绿色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

统一标准,建立长三角绿色金融共同语言

推广复制浙江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经验,三省一市立足产业发展特征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和交流,构建三省一市统一、可量化的绿色认定标准和评级体制,实现长三角地区绿色标准互通与互认。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在长三角地区融资、项目审批、企业主交通出行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优势互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利用上海清算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平台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打造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中心。积极推广湖州“两山绿币”、衢州“一行一策”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鼓励江苏、安徽进一步加强与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对接,以期落地更多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

科技赋能,建设绿色金融智慧管理系统

借助金融科技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共享和绿色金融数据统计,夯实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数据信息基础。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搭建统一的信息发布、实时更新和分层查询平台,提高产融对接成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有助于碳减排的技术、产品和绿色资产进行认证、贴标和评估,帮助金融机构合理定价,改善环境风险负外部性。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






上一篇:浅谈资本项目保证金账户管理改革
下一篇:“科技+金融”助推雄安新区绿色金融发展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