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禀赋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以喀喇沁旗为例

作者:朱沛庆 刘志强 日期:2020-10-19 13:26:38

  导读  

赤峰市喀喇沁旗作为内蒙古地区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地区,有效利用金融资源禀赋,打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组合拳”。笔者对这一做法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之路。


  正文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2019年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对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进行部署。近年来,喀喇沁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4年,被列为内蒙古全区产粮大县; 201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绩效  

喀喇沁旗金融部门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本着金融目标高起点、策略求精准、行动发真功、结果见实效的方略,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深挖乡村振兴各领域金融需求,走好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步伐。

金融精准滴灌促进产业振兴,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喀喇沁旗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扶持重点产业,突出质量安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喀喇沁旗考察时的殷殷嘱托,为喀喇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注入了磅礴力量。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的硬任务,喀喇沁旗金融部门多措并举,多元推进,努力打造动力强劲的农村产业发展引擎,助力乡村振兴。针对不同农户、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农村产业,金融部门不断创新推出“惠农e贷”“金富民”“农家乐贷”“肥牛贷”“药材通宝”“助保贷”等新的助农信贷产品,截至2019年年末,创新涉农金融产品贷款余额27.2亿元,受益农户4.2万户,受益普惠口径中小微企业及新型农业经济组织2000余家,使农牧业走上特色、精细、品牌、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全旗75万亩耕地,已发展中药材1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林果种植10万亩、马铃薯和露地蔬菜10万亩,特色农业占比达53.3%,被确认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北沙参、桔梗、番茄、青椒、苹果梨均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通过马铃薯、小米等产品认证42个。

金融服务城乡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截至2019年年末,金融部门发放重点区域绿化、棚户区改造、水利设施、异地扶贫搬迁、小城镇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建设贷款余额8.42亿元,同时遍布城乡的“惠农e通”“贴码支付”“云POS”“农家驿站”等金融服务方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喀喇沁“添砖加瓦”。全旗已建成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1处。2019年共接待游客8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

通过信用培育提高了农民基本素质,推进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

地方政府与金融部门合力,加强农民诚信文明和农村信用环境的培育,培养与乡村振兴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一是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无偿资助农村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精英人才。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考上大学后,政府每年资助1万元。对于其他困难大学生,金融机构积极通过扶贫贷款和助学贷款帮扶济困。据调查,喀旗每年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在3000余人,这些学生怀着感恩报恩的心情,在学业完成后约50%都返回喀喇沁旗投入了家乡建设。二是通过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的方式,提高农民素养和创业能力。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每年举办“SYS”创业培训班,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思路,加大对年轻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信用良好的金融部门辅之以3万~10万元小额贷款扶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素质和干事创业能力,每年培训农民达5000余人,并带动3万余人受益。三是通过信用创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推进乡村文明。本着“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工作思路,旗政府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喀喇沁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解决农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截至2019年年末,全旗已评定信用户2.8万户,占全旗农户的34.5%;评定信用村84个,占全旗161个行政村的52%;评定信用乡镇2个,占全旗9个乡镇2个街道的18%。对信用户进行贷款授信29.24亿元,授信额度同比增加3.13亿元;对有贷款需求的信用户年初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3.1亿元,同比增加3.76亿元;信用户贷款余额18.56亿元,占全部农户贷款的54.91%。通过持续提升地区信用度,打击农村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大乡村治理力度,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构建了文明诚信的乡村文明氛围,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农村法制建设。

通过金融精准扶贫,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金融一直是“生力军”和“排头兵”。驻旗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探索金融扶贫的有效模式。建立了专门的扶贫金融事业部,开辟绿色通道,尽锐出战推进金融扶贫。针对强劳力全劳力贫困人口,契合政府出台的养殖、种植、商业、乡村旅游、光伏、农机6大类17项产业菜单式扶贫政策,金融部门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增加收入、可持续解决“两不愁”问题的根本之策,给予每户最高5万元贴息贷款,带动4643户1.2万多名贫困人口增收。截至2019年年末,扶贫贷款累计发放10.2亿元,贷款余额1.8亿元,近半数的贫困户得到了贷款支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12元,增长9.5%。此外,各金融机构纷纷在贫困地区建设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站点,推广现代电子支付方式,逐步解决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喀喇沁旗于2018年年末已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面临的现实问题  

农村金融资源在“质”的方面还亟待提升

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资源的结构、效率、服务的提升速度还远远滞后于数量、规模的增长速度。农村金融资源总量的增长方式无论是在纵向层面还是横向层面,还没有注重“量”和“质”的统一,农村金融资源没有真正转化为农村金融利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融创新难以跟上乡村新业态步伐

当前“三农”领域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县域及“三农”客户对于金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与时俱进,找准服务“新三农”客户的创新点。

金融支持乡村治理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尽完善。贷款尽职免责很难落实,严厉的贷款责任追究增加了信贷人员放贷压力,使得“惜贷”现象频频发生,出现了乡村居民及企业贷款难问题。信贷担保发展滞后,喀喇沁旗原有的一家担保公司已于2015年撤销,使得农村经营主体的贷款缺乏相应的担保条件,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二是农村金融环境建设落后且农村信贷风险较大。在广大乡村地区,信用体系尚不十分完善,中介市场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制度,提供虚假信息和恶意欺诈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金融环境的稳定。三是涉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也是金融支持乡村治理的现实问题。 





(朱沛庆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刘志强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喀喇沁旗支行)






上一篇:金融支持边牧地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金融影响与应对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