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担保链运行机制及风险防范探究——以山西运城为例

作者:解洪文 日期:2020-08-25 12:30:33

  导读  

地方政府在化解担保链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统筹协调的作用。要注重“整体设计”,也要关注“重点突破”;要帮扶核心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也不能忽视对恶意逃废债行为进行打击,必须“两手抓,两手硬”。


  正文  

在当前区域性企业担保链风险案例频发的背景下,研究企业担保链运行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运城市担保链基本情况的梳理,笔者运用“风险担保机制模型”对运城市企业担保链的风险传导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经济环境向好时,担保链主要发挥正面的风险消释作用;当整体经济下行时,风险传染机制则开始运行,引发“多米诺效应”,而“多米诺效应”的发生又伴随着“阻尼作用”的发挥。由于运城市担保链隐性风险难以识别、逃废债行为频现等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阻尼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防范和化解保链风险提供思路。


  运城市企业担保链概况  

    “互联互保”模式曾是突破银行抵押物限制的一个重要尝试,这种模式被广泛普及于中小企业,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突破口。但自2013年以来,运城市因企业担保链引发的债务纠纷时有发生,担保链风险不断蔓延,风险隐患逐步扩大。

担保资金规模庞大,牵涉企业量多面广

自2014年以来,运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中,信用贷款占全部企业类贷款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1%左右,而以保证、抵押、质押等形式发放的担保贷款占比则在78%左右,显而易见,担保贷款已经成为运城市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担保关系错综复杂,形式结构繁复难辨

当前,运城市企业担保链普遍存在于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了“线性担保、环形结对、网状交织”并存的结构十分复杂的担保链。这些担保链并不是相互分离、毫不相干,而是密集交叉、错综复杂,为风险阻断带来了很大难度。

担保区域集中度高,信贷风险不断集聚

运城市县域块状经济特色十分明显,企业往往采取集中、抱团的发展策略,因此,担保链风险虽然层层向外传导,但由于地缘、亲缘、学缘以及股权结构集中等原因,风险最终在县域内逐渐积累。


  企业担保链风险传导路径  

目前,运城市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线性担保、环形结对、网状交织”三种形式并存的担保链,通过“线、环、网”三种方式的信用捆绑,企业之间的信用联合强度不断增大,但同时,风险也通过相互交织的担保链层层传导。

线性担保链。线性担保是企业通过“互联互保”弥补资金缺口的原始形态,也是风险共享的基本形式。当A企业出现资金缺口风险时,会向B企业寻求帮助,要求B为自己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同时,A企业也为B企业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这样A与B就形成了最简单的线性担保。当A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大,B企业的担保难以覆盖A企业的资金缺口风险时,A企业还会寻求C企业的担保,以此类推,这时,就形成了AB、AC、BD、CF……的线性担保链。

环形担保链。环形担保链是在线性担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担保链上企业数量的增多,这些企业就会通过层层担保形成资金联保小组,通过环形信用捆绑使得各个成员彼此联结,相互之间在环形上提供担保。

网状担保链。网状担保链是集团企业内部各公司以及各集团之间相互提供担保的主要形式。网状担保链由三种类型的线性担保链组成:一是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使母公司和子公司实现信用捆绑。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提供担保,实现子公司内部之间的信用捆绑。三是母公司与其他母公司之间相互提供担保,实现集团之间的信用捆绑。三种类型的线性担保链相互交织,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状担保链,整个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信用捆绑就此形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整体经济向好时,通过互相担保能够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便利条件,使企业的资金波动性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担保链上的企业群体整体向上,因此,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概率较低,这时担保链主要发挥正面的风险消释作用。当整体经济下行时,担保链上的企业均面临经营困境,此时,一旦担保链上的某家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理性的银行会停止发放新贷款、不断抽回旧贷款、催促担保链上的企业清偿担保债务,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机制开始运行,风险消释作用就会被迅速掩盖,只剩下沿着担保链不断蔓延的风险。正是由于担保链的这一特性,运城市的担保链风险才会伴随着2013年以来的经济下行而不断暴露。


  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的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帮扶”“打逃”两手抓,充分发挥政策担保作用

地方政府在化解担保链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统筹协调的作用。要注重“整体设计”,也要关注“重点突破”;要帮扶核心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也不能忽视对恶意逃废债行为进行打击,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地方财税等政策作用,“一企一策”,分类处置企业存在的债务风险。通过政策辅导、业务辅导、信息交流等方式,优化政府融资性担保资源,用政策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替代原有担保企业的保证责任,重新确立银行、企业、担保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有效化解担保链风险; 另一方面,对逃废债企业的主要股东及关联人建立不良信用名单监控制度,协调联合多部门、综合发挥公检法作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依托大数据,充分发挥风险监测作用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借助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可以揭示县、市、省乃至全国信贷企业的担保关联关系,特别是可以全面、系统地揭示区域内错综复杂的企业担保链的风险结构,随时监测担保链风险在不同企业、不用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银行机构之间的传染和蔓延情况。金融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依托大数据准确完整地描绘出当地担保链的全貌,加强风险预警监测,为化解担保链风险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形成重点风险关注企业名单,上报地方政府,为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金融机构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债权人委员会作用

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债权人,风险的化解与否直接关系着其切身利益,“各自为政”只会导致集体的不理性,放大风险暴露,反而不利于担保链风险的化解。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交流,统一意见、统一行动、形成合力。针对出险企业,债权银行应该牵头成立金融债权人委员会,建立会商联动机制,明确主办银行,牵头协调其他债权金融机构,增强银银互信、达成共识,将存量贷款转化为银团贷款,减少授信银行由于处置策略差异导致的内耗,降低帮扶协调难度。对担保企业采取必要的司法程序后,在执行时效内申请法院延缓执行,给予担保企业代偿宽限期,使有经营能力的企业走出困境。

企业主动配合增强银企互信,充分发挥降杠杆自救作用

在已出险的企业中,部分企业属于盲目激进、过度融资的“扩张型”企业,要从根本上化解区域担保链风险,这些企业就必须积极应对债权银行,增强银企互动,做好“瘦身”减杠杆工作。及时、主动与地方政府、债权银行、担保企业进行沟通协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动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盘活企业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提高质押降低担保;减少低水平重复项目建设,加速闲置资产处置,转债为股降低负债;确保企业现金流用于企业维稳、归还到期银行债务和企业主营业务,努力走出经营困境。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口岸地区资本项下业务发展考量——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下一篇: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须精准发力——以赤峰市为例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