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从野蛮到文明

作者:张 锐 日期:2016-12-20 16:39:45

导读:除了保障性需求、临时性需求以及创业性需求给出了校园贷存在的合理性外,在目前的学制下,多数大学生已然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因

导读:

除了保障性需求、临时性需求以及创业性需求给出了校园贷存在的合理性外,在目前的学制下,多数大学生已然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因此,也应该具有获得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权利,这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只是作为新生事物,在变身为校园贷的过程中,其经营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从目前来看,关闭清理非法校园贷并非难事,而如何引导合规平台则需要用足功夫。同时,校方和家长需要打起精神,为学生做好财务安全教育,普及金融风险意识,提高理财和风险鉴别能力。

正文

 

 

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整治正在朝着更加细分的市场切入。日前,银监会、教育部等14部委联手向“校园贷”市场打出了一记响拳,宣布暂停涉嫌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机构的校园网贷业务。而在此之前,先后有优分期、名校贷、趣店(原趣分期)等先后发布缩减校园贷业务、多元化战略转型或者退出校园贷市场的消息。显然,在监管口径日渐收紧的情形下,今年接下来并不多的时间内还会有更多从事校园贷业务的机构退出大学校园。

 

快速成长的校园贷

目前,校园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店、任分期等;二是P2P贷款平台,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传统电商平台,如阿里、京东、淘宝等提供的信贷服务。互联网的创新远比监管的更新要快得多。由于监管的真空,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校园贷行业几乎没有任何防守,从而使得各路资本任性地长驱直入,因此,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全国各地的校园贷平台却有100多家。不仅如此,借贷者的门槛也形同虚设。除了所有的平台公司设定了“在校大学生”的标准外,其在年龄方面并未作限制,而且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学生证或者学信网账号就可获得贷款,与此同时,大部分平台要求提供家长的手机号以及家庭住址。而所有这一切,对于所有大学生来说都算不上是门槛。

 

低利息、高额度、无抵押、到账快, 先消费、后付款⋯⋯除了通过海报、传单等形式在大学校园进行大面积推出外,各类校园贷更多的是通过QQ、微信、贴吧等社交软件或平台进行线上业务推广。不仅如此,许多校园贷还在大学聘请了“校园代理”,代理人通过为平台争取客户,可以从平台领取提成奖励;如果代理人主动拉生意,成为中介,还可以同时从借款人手里抽取中介费。据笔者对身边大学生的采访,借款人通过“校园代理”向平台申办的贷款门槛会更低,速度会更快,加之代理人是同学,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校园代理”的申领通道。

 

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成果,校园贷的出现不乏积极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说,其确实能够缓解那些家庭困难或者急需资金购买学习用品的学生的燃眉之急,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或顺利投入创业。往大的方面讲,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主流消费群体,为他们提供安全、适宜的信用消费贷款,有助于在年轻人中逐步培养起成熟、理性的消费意识和信用观念,进而培育支撑经济成长的现实与后续消费力量。然而,就如同一棵树苗在初期向上生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扶正一样,伴随着夸张甚至虚假的宣传,携带着强大功利性目的,抓住大学生刚刚成年且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软肋,校园贷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已经开始异化与走形。

 

失去监管的野蛮生长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民间借货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目前,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是4.35%,四倍就是17.4%。表面上看来,许多校园贷平台公示的利率都符合以上标准,但除了收取利息,他们还会收取提现费、借款服务费和借款手续费;如果出现逾期,则会收取逾期罚息和逾期管理费,延迟还款时还会涉及到充值费。简单地加总一下,校园贷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通常都在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

 

问题的关键是,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达到18岁的法定年龄,但由于金融财务知识的缺乏和风险识别能力的薄弱,他们很容易掉进他人预先挖好的“陷阱”之中。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近半数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迷局。更为重要的是,平台公司还充分利用“校园代理”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关系,在达到争取更多借贷客户的同时,还导致同学之间互借身份信息进行“刷单式”借贷,或者为了帮助同学冲业绩而向平台公司申请借贷,于是,悲剧在大学生中频繁上演。

 

由于不胜威胁、恐吓、株连等暴力催收的高压,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在青岛选择跳楼自杀;武汉某高校百余名学生因在分期网络平台借款、消费,或出借身份信息给兼职“校园代理”使用而深陷透支陷阱与信用危机,该校一名“校园代理”因诈骗罪被判刑三年;长春七所高校近80名学生利用一台手机在贷款平台帮刷业务量,80名大学生接连中招,涉案金额高达200余万。更令人发指的是,不少校园贷平台向女大学生提供“裸条”借贷,即女大学生被要求拍摄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作为贷款担保,如果逾期不还,裸照则将被公布,部分本来纯美善良的女大学生因此被迫走上色情交易之路。

 

带着发育不良与满身匪气的校园贷又的确赢得了市场。苏宁金融研究院测算结果显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分期规模最近两年的同比增速高达200%以上,照此速度,今年校园金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在大学生中的渗透率将达到18%。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目前,我国一共有2400多万大学生,其中每100个大学生就有近9个在使用贷款,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校园贷之所以能在大学找到繁衍的土壤,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其生活消费基本靠家庭支撑,但他们却对新型消费与潮流消费特别敏感,甚至可以说消费欲望丝毫不亚于有正常收入的成年人。也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经济来源受限以及“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超前消费偏好,贷款平台得以乘势而入。另外,“单反穷三代,苹果毁一生”的现象在大学生校园也不乏鲜见,比富摆阔的心理在二、三线城市的大学与民办高校非常流行,从而给不法校园网贷平台创造了引导部分大学生过度消费与自身牟取暴利的机会。

 

买方市场同样出现了非常不健康的苗头。由于各网贷平台之间的征信信息无法共享,使得校园贷平台处于“信息孤岛”,于是,一些大学生借此在不同的借贷平台重复贷款,或者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从另一家贷款平台借款还上一家平台的欠款,甚至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恶意借贷。一旦失去还款来源或者东窗事发,高利率、高罚息,利滚利之下,大学生本不算多的贷款本金“滚”成数十倍,最终甚至背负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债务。

纠偏式监管成为常态

管理层投放到校园贷的警示性活力并非今日才有。今年以来,先是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之后,银监会又专门发文,提出了针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整改方针。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再度发布《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抓紧开展针对新生的校园网贷风险防范专项教育工作。不仅如此,地方监管机构也相机行动起来。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牵头发起成立“上海校园贷绿色联盟”,提出“五要五不”规则;重庆市金融办、银监局、教委联合发布通知,对校园网贷列出“八个不得”的负面清单;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了关于校园贷的“八项不得”;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出规范校园贷的通知明确提出“九项自律”。之所以遭遇紧急刹车与强力纠偏,与校园贷的野蛮生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回过头去正面地看问题,除了保障性需求、临时性需求以及创业性需求给出了校园贷存在的合理性外,在目前的学制下,多数大学生已然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因此,也应该具有获得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权利,这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只是作为新生事物,在变身为校园贷的过程中,其经营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也正是如此,银监会在叫停违法违规校园网贷业务的同时,明确申明支持、鼓励具有较强管理技术和风控能力的合规类平台规范经营。监管层的包容发展理念清晰可见。

 

从目前来看,关闭清理非法校园贷并非难事,而如何引导合规平台则需要用足功夫。

 

一方面,要将校园贷机构纳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第三方监管视野之内,并对其准入门槛、借贷人条件、贷款规模作出明确的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平台公司要积极做好风控,平台之间要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并与征信机构实现联网,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来完善贷款资金流向记录,防止恶意借款,减少系统风险。当然,校方和家长更需要打起精神,为学生做好财务安全教育,普及金融风险意识,提高理财和风险鉴别能力。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基于原有校园信用卡市场的无序竞争从而导致坏账率、睡眠率、注销率“三高”的乱象,银监会已发文规定未满18岁的学生不能从银行取得信用卡,同时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但实际操作中,银行大多停止了对学生发放信用卡。现在看来,面对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以及金融机构日渐健全的风控能力,完全有必要打开这扇金融之门。采取的基本方式是,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卡向在校大学生提供监管层许可的小额、场景化的信贷额度,同时与父母的收入绑定。这样既可以防止信用风险,还能在大学校园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

 
 





上一篇:如何寻找新一轮“债转股”中的信托机遇
下一篇:特朗普新政面临多重挑战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