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干山”视角看金融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作者:贾康 日期:2016-11-09 15:44:52

编者提示作者是出席了2016年9月24日到26日举行的新莫干山会议上唯一一位参加了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代表。在他看来,当前各方之所以极为重视

编者提示

作者是出席了2016年9月24日到26日举行的新莫干山会议上唯一一位参加了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代表。在他看来,当前各方之所以极为重视『莫干山精神』,应源于新莫干山会议的永恒主题——创造公平、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及对这个永恒主题的坚守。在这样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内容,需要深入探讨认识。


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作“莫干山会议”,为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2016年9月24日到26日,新莫干山会议以“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为主题,着眼当前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热点问题,从普惠金融与创新、新供给新金融新经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金融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治理与改革创新、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创新六个方面,为国家金融改革献计献策。


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新供给经济学框架之下实施的创新尤其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到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的考验关头。中央五中全会上专门有一个表述:矛盾累积隐患叠加,这是与中国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现在仍然还有延续的黄金发展特征并存的、而且非常确实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真实情景。

越来越多的下行因素、不利因素、矛盾累积因素,正在威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央已经有明确表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应对当前所面对的历史性考验的战略方针。既然是战略方针,其核心内涵就应该是在改革中攻坚克难,继往开来。邓小平设定为国家大计的改革开放,所倡导的改革就是要解决有效制度供给的问题,而这个改革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义无反顾地加入国际合作与竞争。因而在现阶段,我们需要抓住供给侧矛盾的主要方面,优化结构,升级换代,打造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调动全要素生产率和一切潜力活力,对冲现在非常明显的下行因素,引领新常态实现全面小康,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和平崛起、共享发展、后来居上的中国梦。
 
为什么要坚守“莫干山精神”

作为出席了新莫干山会议的唯一的当年代表,我认为,当前各方之所以极为重视“莫干山精神”,应源于莫干山会议的永恒主题——创造公平、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及对这个永恒主题的坚守。而所谓“莫干山精神”,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在讲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似乎有“唱高调”之嫌,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莫干山会议的人看来,无不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当时我们看到了农村改革欢欣鼓舞的进展,也在刚刚开启大幕的城市改革中看到一系列难题,欣逢大时代,意气论兴亡。这样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它的重大价值。

 

第二,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我参加莫干山会议的时候已经30岁了,那个时候,30来岁的人在会议上一般只有坐在后排听的份,但是莫干山会议将各种各样的创新因素凑在一起,使得新生代的众人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一起纵论天下兴亡。这样一种创新精神的融汇,让公众可直接对应中央所说的创新驱动以及作为“第一动力”的创新发展。

 

第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建设性。抨击、批判、发牢骚非常容易,但我们看重的应是在理论指导之下如何创新,才能尽力做到务实的层面。在研讨中、问题导向的深化纵横过程中,通过对问题导向的研讨,对接到思路和操作。当年的莫干山会议在这方面形成了颇有分量的成果,而且显然是公众仍最应重视的。

 

第四,百花齐放、平等争鸣的学术自由和独立人格。当年莫干山会议的参加者,是通过全国范围征文产生的。我也参加了论文评选。征文中,有一位作者来自西藏交通局,他的论文是讨论推进交通体系的改革,虽然未必成熟,但是作为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已能够在自己的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探讨性思路和要领。最后大会也邀请他参加了会议,而且特别拨出款项解决他的路费问题。可见,莫干山精神,就是所有参加者,不论资格高低,都可以平等地参加争鸣讨论。

 

第五,“功成不必在我”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当时所有参加者除了白天的会议之外,晚上还会通宵达旦地挂牌专题讨论,大家并不计较每个人在这方面会留下什么知名度,只是满腔热情地、不计个人得失地通过团队的研讨,要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这种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应该得到发扬。
 
六个“势在必行”的供给侧金融改革

第一,在中国实质性推进金融多样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个判断隐含的就是当前中国的金融还存在多样化的不足以及过度垄断,即金融的某些服务和供给,多年来处于短缺状态,如果能建立起一个比较有效的竞争机制,就能够消除或者至少缓解这种短缺。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始终处于短缺状态?它可以反证过度垄断的存在,并引出判断:一定要在相关方面化解金融过程垄断,而使它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样性。

 

第二,以金融改革的实质性进展支持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势在必行。

 

这涉及邓小平对金融的精辟理解,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的理解是,金融可以比喻为经济社会的心血管系统,但是这个心血管系统是服务于整个肌体发展的,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落实到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现在中国实体经济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升级换代,突破天花板,否则就会没有发展前途。已经实现的经济起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再往后如何再次突破天花板的制约,实现升级换代,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金融在这方面必须发挥它的服务作用,才能发挥好现代经济核心“心血管系统”的应有作用。

 

第三,广义概念的政策性金融“守正出奇”发展势在必行。

 

它所形成的支持对象其实对应于商业性金融之外,亦有别于商业性金融,而国内已经广泛使用的开发性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等概念,同样有别于一般商业性金融“锦上添花”的机制,其必须加入健康可持续的“雪中送炭”的机制,没有这一条重要概念,可能就会流于空谈。

 

第四,金融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新技术革命的结合势在必行。

 

在这方面有努力也有挫折,但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是必需的破题,一定要处理好现实挑战,通过更广泛的努力,争取在这一段时间的低潮之后再迎来它的高潮。

 

第五,金融和PPP概念所指的“公私合作伙伴机制”或者官方表述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种融资模式、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创新的结合势在必行。

 

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在PPP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其实已走在世界各国最前沿、最积极的位置上。总体来看,PPP发展既有客观需要,也有广阔的空间,同时还有相伴随的一系列困难。在中国进一步升级换代发展过程中,PPP是相对而言最容易取得多赢效果的一个创新事项,对于金融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的贡献作用应该高度重视。推进金融和PPP成功结合需要从决策层到市场层、地方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等广泛的关注和参与,推进互动,形成共赢。

 

第六,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已有成果之上,推进在风险可控之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势在必行。

 

2015年利率市场化的临门一脚终于踢出,在此之前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实际上使得在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经验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在中国有了前提条件。乘势往前推进改革,落实成果,必然对接到谈论多年、现在未必是最好时机、但是一定要创造条件找到推进时机的资本项下可兑换。什么时候中国人有这种自信,自己拆除“防火墙”,全面开放,才能真正铺就人民币国际化的广阔道路。

本文作者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多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2013年主编出版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一书)
 





上一篇:信托的“本事”
下一篇:PPP模式下如何管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2年9月 总第207期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党建与业务工作坚持六个“双融合”
如何在“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
古埃及的重量单位和钱币流通——外国...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疫情下的交易场景与吸存策略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浅析绿色贷款及绿色贷款统计制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金融影响与应对
人行菏泽中支: 创新“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