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能否成为生态文明“通途”

作者:曹明弟 日期:2016-08-30 16:40:39

导读目前,国内的监管部门对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主要采用引导性、指引性的措施,而非强制性、考核性的监管,也没有实施强有力的激励、支持

导读

目前,国内的监管部门对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主要采用引导性、指引性的措施,而非强制性、考核性的监管,也没有实施强有力的激励、支持政策。部分银行出于成本效益考虑以及进入绿色这一新领域的担忧,对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经济30年来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一个重大的负面效应,是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大幅退化。政府和公众日益重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问题。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够极大地促进环境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在中国,信贷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来源。根据《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2016年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9.6%,接近70%的社会融资来自于贷款。在此背景下,“绿色信贷”成为环保界和银行界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选择。

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

绿色信贷,一般指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信用贷款决策中,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通过关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支持环保、生态等具有长远效益的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以未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

目前,中国大多数银行已制定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制度。2014年1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携手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29家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引领银行业更好地践行绿色信贷标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及绿色信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江苏、浙江、深圳等20多个省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已联合出台绿色信贷的实施方案。

一些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好的实践。中国工商银行在2007年就提出了“绿色信贷”建设的理念,制定了“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确定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2014年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继续坚持绿色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以金融杠杆促进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兴业银行开发形成了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贷款模式、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融资模式等创新型绿色信贷产品,并发行了国内首单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构建了一个“信贷产品——资产证券化——信贷产品”的完美闭环。

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非常显著。按照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较2013年底增长15.67%,占其各项贷款的9.33%。贷款所支持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1.67亿吨,节水9.34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00亿吨,二氧化硫587.65万吨,化学需氧量341.30万吨,氮氧化物160.09万吨,氨氮34.08万吨。绿色信贷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分别相当于北京市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倍、用水总量0.25倍、二氧化硫排放量74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3倍、氮氧化物排放量的9倍、氨氮排放量的18倍(见表1)。

\

绿色转型  因何难转

自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环保部(包括原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专门的绿色信贷政策,推动我国绿色信贷有了很大进展,但绿色信贷在我国尚处在发展初期,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绿色信贷规模较小,尚不足以支撑我国绿色转型和发展。

绿色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则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据中国人民大学测算,从2014年到2030年,低方案、中方案和高方案下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分别达到40.3万亿元、70.1万亿元和123.4万亿元巨额需求。而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底绿色信贷余额略超6万亿元,占比不足10%,亟须更好地制定支持绿色信贷的激励性政策措施,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加大信贷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二是绿色信贷能力较弱,尚不足以有效识别绿色项目和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

由于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对贷款企业环保信息的判断、环境风险的评估和贷款产品的定价,专业性很强,需要环保技术、法规和金融信贷兼备的复合型能力来实施。据了解,一些银行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也不具备相关的系统设施和知识储备,难以从生态环保技术角度对绿色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识别、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一个因素。

三是绿色信贷激励不强,尚不足以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性转向绿色业务。

目前国内的监管部门对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主要采用引导性、指引性的措施,而非强制性、考核性的监管,也没有实施强有力的激励、支持政策。部分银行从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大力推行绿色银行发展战略,而有的银行则出于成本效益考虑以及进入绿色这一新领域的担忧,继续发展现有成熟业务,对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高。

生态文明将成为发展主流

一是全社会推进绿色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中央和各地方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等五大理念,现已全面启动今年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环境执法的有效性和环境标准的执行将显著提高,将实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二是绿色金融的工具不断出现。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牵头开发了公益性的、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估系统和自然资本估值系统,为发展绿色信贷提供着力点。
三是绿色金融的教育项目开始启动。人民大学将于2016年9月在国内首家正式开设绿色金融专业的金融硕士学位,为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建立基础。

四是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的初步成果。中国工商银行做的《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将有力地促动银行业对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

五是有关部门关于绿色信贷的激励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有望加快绿色信贷的发展。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未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必将成为主流。信贷业务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最主要的业务,绿色信贷也必将成为银行今后业务增长的主要领域之一。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还是他们自身实现战略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向好,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吹响了号角,从长远看,这不仅将改变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式,还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升级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绿色金融助推“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
下一篇:信托投贷联动模式的多样化探索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