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银行 贯彻新发展理念 打造赋能生态新纪元(下)

作者:赵志宏 渤海银行董事会秘书、行长助理 日期:2021-03-22 14:00:54

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聚焦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洞察细分市场实体经济客户需求,构建科技赋能生态的能力,提供覆盖目标客户全旅程体验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金融服务。本文为《生态银行(BANK THE WORLD)贯彻新发展理念 打造银行赋能生态新纪元》一文的下半部分。


以“使能”共建生态,银行转型发展必备“五个E”

在“十四五”期间,围绕银行转型发展愿景,要加快梳理业务创新模式,全面实践生态银行的发展路径,提高银行能力输出的赋能水平,浸润生态场景,把握“生态及其伙伴以及各自客户”,隐形、无感、泛在,实现“Powered by Bank”。围绕细分生态体系,依托数据分析能力,深入客户内心世界,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需求,而非一般的沉默需求。久期多少?匹不匹配?错不错配?是不是能错配?必须要通过数据和计算力提升加以考察,要从生态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从创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通过深度科技化,使用数据智能分析充分了解客户,并快速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实现精准营销。

此外,数据资产的法律关系是银行必须重视的。这已经不光是人和人打交道、人和企业打交道,而是机器和人打交道、机器和企业打交道、机器和机器打交道,都包含着委托代理协议,所以,在生态时代,在深入客户生态赋能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数据采集、保管、交易的法律风险问题,也必将推动银行法务工作者的职业价值得到提升;同时按照生态系统价值网视角,寻找盘活化解风险资产的整合处置方案,也将极大提高风险处置效率。为此,银行法务人员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支持创新。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基于自身比较优势,银行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发展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简称“五个E”。

一是“Ecosystem”生态聚焦。

在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关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集中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金融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要提高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能力。过去,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是“产品级”,要逐步提升到“数据级”“场景级”,并进一步向“生态级”迈进。对商业银行而言,要重点发力银行的优势生态,打造北斗导航、构筑营销沙盘、绘制作战地图,构建生态化的金融定制能力,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能力建设只有在共建生态平台中才能深入实践,通过生态系统平台使银企流程无缝对接,使客户获得弹性边界的最佳体验。例如,通过植入出行类App合作伙伴的生态场景,银行可以获取千万流量,转化成信用卡、消费金融及其配套组合产品的客户,进而成为中收增长的重要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生态环境复杂且参与者众多,银行需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优选生态,做深、做透、做出品牌,根据外部生态及业务情况动态调整自身生态布局。

二是“Engaged”共生共赢。

银行应选择具备生态影响力,数据信息能够沉淀,具有较强创新及合作意愿的企业作为核心生态合作伙伴,建立对内无障碍、对外有联合、对接有效率的平台式合作模式,为客户提供端到端、差异化、覆盖全客户旅程的金融与非金融综合服务,实现银行与生态伙伴的共赢。根据合作深度,银行与生态伙伴的关系可分为客户引荐、资源分享、生态共建三种模式。通过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资源输出、赋能生态伙伴的力度不断增强,充分发挥自身牌照、风控、渠道、授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生态伙伴共同向生态用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一站式服务,与合作伙伴共同提升生态影响力,共建生态繁荣。

三是“Enable”专业赋能。

银行要从产品输出向能力输出转变,通过定制金融服务和科技能力赋能生态伙伴,实现“金融+科技”能力输出,构建生态场景下因客施策的金融服务能力、数字化服务和平台能力。在“B&G”企业和政府方面,银行要提升“B4B”“B4G”能力,即提升生态赋能能力。例如,通过与政府部门协同搭建公共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民营养老服务供给方提供“一站式”资质审核和授信审批,助力提升政府养老服务购买的效能和质量;通过打造开放式养老产品货架和医养结合开放式服务平台,构建养老服务生态体系,赋能第三支柱养老金融发展,推动个人投资者从买房养老走向金融投资养老。在生态赋能中,要突出对生态核心方的“穿透”“穿行”“穿越”实践。特别是全国性银行,可以充分发掘居间和撮合潜力,增强服务C端和小B端的能力。银行不可能有无限的网点,但可以“使我们客户的客户变成银行的客户”,“使客户的合作伙伴变成银行的合作伙伴”。在专业赋能的背后是标准化、组件化、参数化的金融产品能力,银行需要下大力气构建“智能工作流”(指通过大规模综合运用呈指数级发展的技术,提升流程有效性,支持从数据中挖掘价值,使得工作流实现智能化。流程好比企业的脊柱,而智能工作流更像是神经系统,能从源头感知获取信息,确定适当的响应,适时向所在机构及合作伙伴工作流发送信号和反馈,从而为流程注入智能。高水平智能工作流有三大特征:一是面向客户的工作流,人性化以及端到端自动化。二是自适应、自学习型的运营流程,结合环境形成自我意识。三是平台工作流采用开放模式,能够覆盖整个生态系统网络),并将自身能力从“意大利面”式杂糅状态,整理成元素周期表一样的积木式、可拆解,又可在生态中渗透深潜,重新混搭集成的“乐高银行”(“乐高银行”的业务平台是高度架构化、可组合的,由高度可互操作的“即服务”系统组件,以及采用云、人工智能和其他呈指数发展的技术构建的基础架构组成,能轻松配置微服务和API(应用程序接口,以新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为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动态创造共同价值),在“云端厨房”提供实时智能金融服务。

四是“Everywhere”无处不在。

通过覆盖客户终端、银行终端以及生态合作伙伴终端的“端策略”触达银行客户和生态用户,提供“隐形渗入,无感触达”的金融服务,体现在对客户核心消费场景和工作场景的渗透。未来,在线上端,银行可联合综合化企业集团等大批客户以及技术合作厂商,利用合作伙伴及银行自身App等场景提供嵌入式的、实时智能金融服务,实现银行业务在各类场景下的无感触达。例如,银行可以利用与伙伴共建消费场景,通过推出在生态中可消费的积分等权益体系及成长形式的设计,在提升客户消费旅程体验的同时,以存量带增量,实现稳客和黏客。在网点实体端,银行应从“物理性改造”和“服务能力升级”两方面进行“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能力的升级改造,重塑客户体验,夯实客户信任。一方面,做好精细化选址、业态管理和网点智能化转型,实现网点差异化业态架构和智慧化、客户友好型业务办理交互过程;另一方面,打造专业化、体系化网点营销能力,从网点直接驱动业务部门的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客户化、个性化定制能力,提高场景化引流和跨渠道联动经营质量效率,对接线上客户迁徙。通过线上生态场景引流“涡轮增压”、线下实体端触达、辐射、增值“机械增压”,全方位、无感触达生态伙伴与生态用户,构成浸润式客户价值增值曲线。

五是“Electronic”智慧引擎。

银行应利用数字化工具对业务全流程提供支撑,提升数据整合、特征整合、算法研究、智慧决策、流程管理、对外输出等方面综合实力。银行打造智慧引擎应以客户洞察与智慧风控为基础,推进敏捷营销、产品支持、智慧运营、生态管理。银行要深度洞察客户在生产生活场景中的各类金融需求,形成数字化客户认知。同时,要高度重视构建围绕细分场景、生态的数据挖掘及风控能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科技为核心工具,以平台为主要方式的风险管理新打法,打造前中后线上一体化的智能风控中台,全面提升“风险护行”能力。此外,通过机器学习、AI技术的引入,打造PLY【People Like You,“像你一样的客户”,通过构建客户微观分群,向客户推荐类似(同一微观客群组内的)客户的金融选择或生活经验】、NBA(Next Best Actions,“下一步最佳活动”,打造客户决策引擎,向客户经理预判客户的下一步活动,或向客户提出金融或非金融建议)等智能决策引擎,实现智能化的敏捷营销。在智慧引擎的各类模型开发过程中,组建由产品、风险及科技条线共同参与的敏捷开发团队,充分发挥各条线的业务专长,做到模型应用场景符合业务需求及行业特性,数理统计学方法论经得起推敲,软件著作具有银行特色且可专利化,做到模型开发流程化、可纠偏【模型纠偏(de-biasing)跟踪和度量来自AI模型的结果,在超过自定义漂移阈值时生成漂移警报,从而确保AI模型无偏差,同时使业务用户轻松理解和解释,并便于在业务事务中进行审计工作】,对模型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管理,探索模型开发经验在生态合作伙伴之间的高效迁移。


结语

商业银行应持续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和建议,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准则,加快金融科技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以集约型协同资源、高水平协同效率、可持续协同机制,推进轻前台、快中台、强后台的企业级数字化与商业模式重构,打造“有温度的敏捷银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供职机构意见)   








上一篇:创新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下一篇:拥抱变化,践行使命: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之道(下)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