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微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作者:韩 瑛 日期:2021-03-09 10:51:30

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强烈而又紧迫的融资需求,但普遍缺乏有效抵押,这既是融资难点,又是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难点。


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具体包括村镇银行、村镇贷款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小额贷款中介、农村资金合作社等,旨在为农村用户提供更全面、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着力解决在“三农”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笔者通过对宝鸡辖区农村小微金融案例的调查分析,探索农村小微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

农村小微金融发展困境与突破

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强烈而又紧迫的融资需求,但普遍缺乏有效抵押,这既是融资难点,又是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难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自有资金少,对外源性融资需求高,且资金需求时间紧迫、周期较短。两个案例中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均有以上特点,制约其融资需求的关键因素是有效担保不足。

金融机构积极寻求农村小微融资难点与风险管控的结合点,创新贷款融资模式,加大对农村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往年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受外出限制,纷纷瞄准在家乡创业。

从金融需求角度来看,消费贷款将成为农户贷款主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催生大额涉农信贷需求。目前宝鸡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7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64个,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071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955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73个。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已日益成长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在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也面临融资难度大的问题,大额贷款需要抵押,目前宝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农业机械抵押贷款还在试点,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抵押资产,资金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农村地区传统金融需求与现代金融供给存在矛盾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快于金融发展步伐,致使农村金融体系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仍停留在存款、取款、汇款、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项目,这些服务必须有实体存在的金融网点为其提供传统金融服务。调查中,县域金融机构反映,农村居民对于现代金融供应了解较少,如互联网+金融、ATM机、手机银行、网银等现代金融服务。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空心村现象普遍,常住人员主要以老人、幼童为主,对现代金融知识的接受力低下,推广普及较慢。为了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金融组织更倾向于发展现代金融服务,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增加缓慢,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的普及范围和效率大打折扣。

农村小微金融需求缺乏新的增长点

从调查情况看,选择自主创业的农民在宝鸡辖内仍是少数,农民受自身教育、技能和理念限制和约束,可选择投资项目并不多,大多数农民仍将打工作为首要选择。近年农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从非农产业中的收入,也并未产生积极的效果,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增长的缓慢不仅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抑制了其储蓄的积极性,减少了农村金融资金的来源。从2017年起,宝鸡市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积极推动不同类型村集体经济发展,该市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快突破。截至目前,陇县、岐山两个国家级试点县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但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普遍薄弱,农村可经营性资产不多,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造成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大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选择上,发展路径不宽、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无特色。

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缺乏有效防范与管理约束的能力

发展时间尚短、经验不足导致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业务单一、金融服务覆盖面积局限、运转功能差,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农倾向,为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留下许多风险隐患。农业的天然弱质性——高风险低效益,农业保险体系的不健全,从本质上决定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广大农村居民自身固定资产不充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其授信,且信用额度较低。农业生产抵押物的缺失,使农户本身就贷款难,加之征信意识差,更是雪上加霜。这些既是农村客户融资的“痛点”,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的“难点”。由于长期存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的问题,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公开程度低,致使风险的隐藏性强,很难被识别监管,一旦风险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大建议

推进农村小微金融多元化,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进一步发展健全村镇银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良性发展,通过小微金融组织弥补国有农村金融组织的空缺,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缩短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差距。加快我国农村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农户和乡镇企业,了解他们对金融的需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融资和咨询服务,开发创新符合当地客户真实需求的金融产品,实现供需匹配。二是着力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经营原则,真正实现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三是发展农村金融信用制度,向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延伸农村信贷产品,对信用良好的客户,可采取贷款优惠政策,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求矛盾。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探索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新路径

在农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农户所需资金较大,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市场性,其往往很难在前期获得大量的资金注入;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准入条件较高,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因自身信用状况较差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一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农村经济建设中,倡导城市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发展,推进农村融资的多样化,缩小农村与城市金融差距,促进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融合,实现城乡资金自由流动。二是对于资产、信用评估状况较好的农户,允许以一些有市场前景的农作物作为抵押物,促使农业由粗放型向特色型转变,进一步拓宽农户获得贷款的渠道,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三是整合农村的产业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让农户共享产业化、规模化的溢出效应。

运用大数据提高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推进农村小微金融与保险业、租赁业深度融合

当前,大数据充斥着整个经济发展市场,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通过对金融市场海量数据存储、分析和整理,实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综合性的成本优化目标,主要表现在成本廉价、获取信息迅速、管理优化三方面。大数据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具有决定性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社会贡献价值。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小微金融与保险业、租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小微金融助精准扶贫。推广“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模式,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畴,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促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障农民利益。推广“保险+期货”双重风险化解模式,此模式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双重保障,利用期货市场分散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系统性风险。推广“农机融资租赁”模式,让农民由“直接购买”变为“先租后买”,大幅度减轻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缓解大型农机具购机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找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力点
下一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考量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