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统计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昝 辉 侯蕾华 日期:2021-01-18 15:33:07

  导读  

持续加强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基层统计人员作为原始数据的生产者,直接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


  正文  

对各类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和风险的及时监管、对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精准评估以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判断都离不开专项统计数据。笔者分析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统计制度在其落实中的良好实践及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强化精准扶贫专项统计治理提供一些建议。 


  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统计治理的实践  

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统计制度

为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建立了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从贷款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个人精准扶贫贷款和单位精准扶贫贷款两部分。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中又着重区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贷款和其他个人精准扶贫贷款;单位精准扶贫贷款中主要区分项目精准扶贫贷款和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同时还包括个人和单位精准扶贫贷款的用途、期限、担保方式、财政贴息等内容。附报包括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笔数、带动服务人数、已脱贫人口贷款及易地扶贫搬迁同步搬迁贷款,详细反映金融机构助力扶贫工作的带动效果。

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由人民银行总行负责该机构各层级(全国、省、地市、县)数据的报送。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由法人所在地人民银行代报。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组织统计人员培训。组织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统计人员学习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统计制度,对于报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问题清单并要求金融机构及时补报或修改相关数据。

设计专项统计报表加强数据核对工作。人民银行总行在数据集中监测系统中设计并定义了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相关专项统计报表,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分地区表、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分机构表等。一方面易于统计人员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也为核对数据提供了基础。

建立地市中支—省会中支—总行多层级数据审核机制。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数据均由其法人机构报送法人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其中中小金融机构如农商行、村镇银行统计数据由县支行统计人员报送,然后经过人民银行地市中支、省会中支、总行层层审核,并要求金融机构报送数据异常变动说明,对于发现的问题也层层向下传达,及时解决已发现的各类数据问题。

    报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统计表纸质版。针对报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要求上报辖内数据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每季度在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报送数据之后报送纸质报表,从制度上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机制,有效地避免了错报、乱报现象。  

统计数据信息使用

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统计为人民银行评估金融机构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基础。目前,因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负责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故其为该专项统计数据的主要使用者,而调查统计部门主要负责数据的收集,甚少使用该数据。


  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度设计不完善

贫困户信息的识别问题。《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指扶贫部门按国家贫困识别标准认定的贫困人口,信息来源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但在该专项统计数据报送过程中,出现了某一行地市分行自身报送的数据与总行在数据集中系统中报送数据不一致问题。

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总项应注明是否包含已脱贫人口贷款。在向货币信贷部门提供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投放数据时,总项为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其中项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个人及产业带动扶贫贷款和项目精准扶贫贷款。在统计制度中,未明确说明是否包含已脱贫人口贷款,即普遍默认不包含脱贫人口贷款,但在向信贷部门提供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时被要求加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因此导致在数据监测集中系统中不包含已脱贫人口贷款数据,在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投放数据通报中却包含的现象发生,造成指标含义相同但范围不同,缺乏一致性。

指标设计不够合理。从某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情况来看,2018年8月某市辖内金融机构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共4亿。但交通设施贷款、教育贷款等其中项均为0,说明统计指标的设计未涵盖实际贷款发放用途,造成数据指标虚设。

数据质量管理不到位

中小金融机构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不容忽略。中小金融机构立足于县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但多数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立足于县域,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限,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村镇银行调查统计人员为专科或三本学校毕业。同时各种专项统计越来越多,对统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部分统计人员的素质并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完善。部分金融机构重视信贷发放,轻统计,统计人员多为兼职,统计数据质量不能有效保证。且金融机构某些专项统计报表由不同人员报送,几乎没有共同的审核与监管人员。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机制不完善,对统计部门报送数据的问题不够重视,数据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反馈至行内领导。

目前人民银行还未建立完整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金融机构业务与统计报表业务分离,可能导致数据报送错误,而人民银行统计人员只能通过自身的经验或利用历史数据的变动情况判断数据正确与否,效率较差,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因人而异。

统计数据使用效率低

只有完成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才算是真正有用的,但目前调统部门基本没有针对金融精准扶贫的专项分析,只负责向办公室、货币信贷部门提供精准扶贫信贷数据,至于其他部门如何使用,使用所需信息与已有信息是否匹配并未有专门沟通与反馈,数据使用者与采集者没有加强沟通,导致数据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强化专项统计治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加强统计人员培训

持续加强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基层统计人员作为原始数据的生产者,直接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应重视职业道德培训,增强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其次,人民银行总行应将专项统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及过程、分支行将统计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通过录制视频、发文等方式下发基层统计人员,保证基层统计人员能随时学习各项统计制度的内容,确保人员更换时新的统计人员也能及时学习这些内容。

加强统计设计的合理性

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应统一“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相同指标含义的一致性;统一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及时下发贫困人口信息至各金融机构,确保金融机构各分支机构报送数据与总行数据一致。每年及时修订统计指标,确保统计指标的适用性。

加强数据质量建设

人民银行统计人员要认真进行日常报送数据审核,及时发现数据问题。同时,要从根本上建立起一套可与当前专项统计相匹配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将统计数据报送情况与其内部考核挂钩,要从金融机构内部重视统计报表报送工作。

加强相关部门沟通。一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统计人员的沟通,强制要求金融机构统计人员及时反馈专项统计制度在落实中的问题。每年新统计制度下发时要求金融机构上报新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但很少有机构能及时上报有效信息,要使金融机构从思想上认识到反馈信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与数据使用部门的沟通,数据搜集与数据使用的脱节导致大量的无效工作。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柳林实践
下一篇: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