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赵学亮 崔海军 日期:2021-01-18 15:31:51

  导读  

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农村生态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简称“三门峡中支”)积极发挥金融扶贫牵头作用,协同卢氏县委政府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五大障碍”,构建“四大体系”,形成了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助推卢氏县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年底的18.9%,降至2019年年底的0.98%,2020年2月正式脱贫摘帽。深入研究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对持续推进金融扶贫和乡村振兴意义深远。


  深入调查研究,找准“五大障碍” 

通过反复调研探讨,三门峡中支找准农村金融面临的“五大障碍”。一是银行网点少了,服务如何保障?该县只有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在乡镇设有营业网点,平均每名信贷员要服务2500户群众,服务跟不上,群众不满意。二是贷款方式变了,信用如何评定?信用贷款的前提是信用,群众普遍缺乏信用记录,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机制。三是精准要求高了,项目如何选择?扶贫小额贷款只能用于产业发展,贫困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不放心、群众不敢贷。四是资金投向改了,风险如何防控?免抵押、免担保贷款,金融机构风险难控。五是利率差额小了,成本如何降低?能否让银行有钱可赚,直接影响放贷积极性。


  围绕“活、准、硬、实”,深化“四大体系”

围绕服务“活”起来,深化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银行网点少了,服务如何保障”障碍,按照“政银融合、三级联动”思路,构建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推行“村部初审、乡站审核、县中心推荐、银行放款”的贷款流程。县中心是“大脑”,统筹指挥、协调推动。承担政策宣传、信用评级、申贷督办、风险防控等职责;乡站是“身子”,上下衔接、组织执行。承担政策宣传、信息管理、申贷审核、管理监督、投诉办理等职责;村部是“手脚”,扎根农户、服务群众。承担普惠金融、申贷受理、不良处置等职责。借助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服务有人管、信贷办得快”的新局面。

围绕信息“准”起来,深化信用评价体系

针对“贷款方式变了,信用如何评定”障碍,依托河南省农村信息系统,采取“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多方参与、信息共享”方式,按照“全面、准确、动态、共享”的要求,构建农村信用系统。截至2020年9月底,采集该县8.87万农户信息,采集率达到96.5%(贫困户2.36万户、采集率达96.8%),建成覆盖全县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库。依据13类144项定量指标和“三好三强、三有三无”定性标准,评定A-4A级农户75129户,有信率达85.2%,给予5万~20万元纯信用额度。同时,采取入户调查、贷前审核、支部主题党日集中审核等方式,实现信息及时更新、动态调整、精准评级。借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找到了“贷款该给谁,信用说了算”的好办法。

围绕发展“实”起来,深化产业支撑体系

针对“精准要求高了,项目如何选择”障碍。首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协同地方政府做好产业规划,明确扶持重点,实施“四百工程”。其次,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劳务增收、产权+劳务四种带贫模式,借助金融扶贫资金纽带,将贫困群众融入产业基地、嵌入产业链,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金融助力,培育优势产业,夯实群众脱贫支撑体系,解决了“贷款干什么,怎样用得好”的问题。

围绕把关“硬”起来,深化风险防控体系

针对“资金投向变了,风险如何防控”障碍,严把风险管控,促进信贷良性循环。首先,“三级体系”同作为。压实三级服务体系在贷前信用审核、贷中用途管理和贷后违约追责职责。其次,“五道防线”齐发力。一是严守贷后管理防线,乡村两级金融服务体系主抓农户贷款监管,商业银行主抓合作社、企业贷款的贷后监管。二是严守续贷周转防线,建立5000万元的贷款周转资金池,解决贫困户和带贫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三是严守保险协防关,为贫困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为农户贷款提供贷款保证保险,为发展产业项目上保险,防范各类意外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四是严守风险缓释防线,建立“政银担”“香菇贷”等风险共担模式。五是严守惩戒约束防线,对不良贷款率超过5%的行政村,停止贷款发放业务,并启动追偿程序。依托“三级体系”“五道防线”,有效解决“银行敢不敢放贷,农户能否还得上”的问题,保障了扶贫资金的安全性和持续性。截至2020年9月底,全县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不良率仅为0.19%。


  持续深化拓展,彰显“四大效应”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了乡村文明风尚

把信用评级与“争创文明诚信家庭”相结合,给予文明诚信家庭的子女在县城择校、就医、乘车等方面特惠待遇,营造了诚信为本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失信惩戒机制,放大了信用评级的效用,形成了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

促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截至2020年9月底,该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2家、专业合作社1425个、产业基地375个,高效连翘、优质核桃、旅游业、电商企业蓬勃发展,金融支持与产业支撑形成了良性互动。

优化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随着金融扶贫的深入开展,贫困群众通过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打工,入股参与订单农业、合作经营生产,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活力持续迸发。

助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积极参与信息采集、更新和贷前把关、追偿全过程,实现了基层党建与金融扶贫的深度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引导群众选择产业、联系企业、商议信贷事项,与群众联系得更加紧密,借助金融扶贫有力抓手,党支部战斗力显著增强。


  聚焦乡村振兴,加快“四个转变”

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围绕“产业兴旺”,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接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实现金融与产业融合共赢。二是围绕“生态宜居”,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农村生态优化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围绕“生活富裕”,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信贷、支付、保险、理财等金融服务工作,助推医疗、教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围绕“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把信用评价作为“文明家庭”“信用乡镇”评选的关键指标,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内化为乡村治理重要手段,营造诚实守信风尚,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四个转变”,大力协同推进  

聚焦“广覆盖”,信贷投放对象由“特惠”向“普惠”转变。信贷对象从贫困户向非贫困户延伸,破除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悬崖效应。户贷向社贷、企贷延伸,促进政银企合作协议落地见效,破除农村新型市场主体的融资难题。

聚焦“高效率”,审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转变。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研发推广金融服务科技系统,让农户在村部网上申请通过后,在银行可直接获得贷款,减少群众跑路成本。

聚焦“多元化”,担保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强担保公司,把县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到农户、小微企业、合作社。借助社会担保力量,引进省内担保公司到农村拓展业务,减轻了县担保公司压力。

聚焦“无盲区”,风险防控由“事后”向“全程”转变。坚持防重于补、以防为主、防补结合的原则,变“被动”为“主动”。贷前细审查,把好“初审关”。贷后严监管,把好“用途关”。逾期快清收,把好“风险关”。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金融支持农民消费升级影响探析
下一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柳林实践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