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选择

作者:李东霞 日期:2020-05-18 12:47:57

  导读  

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市场细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根据不同行业、规模、成长周期的民营企业在融资需求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正文  

为深入研究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笔者在吕梁市范围内选取了74户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基于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总体情况和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差异的分析,提出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现状  

截至2019年6月末,吕梁市民营企业达到1.78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33%,贡献了85.6%的地区生产总值、70%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9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覆盖了农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各个领域。


  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性困境的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差异

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容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差异明显。就经济而言,孝义市作为平川四县的代表,截至2019年6月末,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2.90%,而同期山区贫困地区的代表石楼县占比为0.68%,余额差值达164.6亿元。此外,金融环境也有明显差异。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不足,企业有效的抵质押物范围较窄。其次,金融环境欠佳,截至2019年6月末,孝义市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9.36%,石楼县为20.90%,欠发达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持续时间长,市场诚信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发生经营风险时出现逃废债的风险概率较大。因此,银行将经济和金融资源富集的地区作为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而对欠发达地区则压缩信贷规模或者提高融资成本以减少预期风险损失。

资金供给与融资期限结构不匹配

企业筹集资金是为日常经营发展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缓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财务压力。通过分析,银行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的资金主要集中在一年之内(含一年)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短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9.27%,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主要为中长期资金,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民营企业普遍采取短融长投的模式,主动拉长贷款久期,频繁倒贷,掩盖真实的贷款资金用途,出现贷款期限的错配,一旦信贷周期收缩,民营企业往往难以借新还旧,信用违约的风险概率明显增大,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直接导致下阶段的融资更加困难。

此外,流动资金最主要的作用是平衡企业资金周转压力,缓释应收账款周转变慢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据调查,样本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的户数增加,其中有5户企业出现亏损,处于市场出清产业链末端的民营企业经营情况欠佳,应收账款占压资金多,资金周转速度放缓,周转周期延长,财务管理能力变弱,未清偿债务过多使得企业无法继续向银行申贷,进一步增大融资压力。

民营企业的软硬件缺失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规模体量偏小、抵押品匮乏、自身财务制度不规范普遍成为阻隔民企成功申贷的藩篱,这是民营企业的“硬件缺失”。样本企业中,近80%的民营企业没有聘请独立的财务总监,专职的财务人员只有2~4人,近四成的企业存在企业账户与个人账户混用的问题,财务管理制度相对薄弱。  

另外,企业主经营管理理念等“软件缺失”也是原因之一。企业规模偏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负责人往往也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最新的融资优惠政策和融资工具等缺乏了解,结果导致民营企业从自身需求端就缩窄了融资通道,主动把自己从某些融资政策和工具中排除。注重融资而不在融资过程中逐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成为民营企业的通病,这突出表现在民营小微企业中,大型优质的民营企业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等基本健全,没有明显的融资困境,反而是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突出。

民营企业议价能力弱且被附加条款约束

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而民营企业在与商业银行谈判过程中议价能力较弱。据初步统计,民营企业客户的不良率在10%左右,一些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甚至更高。为了更全面地覆盖风险,银行在向民营企业授信时,往往要求更高的利率以补偿风险。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贷款成本很高,一般相对基准利率平均上浮15%~20%,有的小微民营企业甚至承担着基准利率上浮超过30%的重负,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压力十分沉重。同时,银行在信贷操作实践中也会增加附加条款,如贷款配存、利息收入转为财务费用等变相加价行为,都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融资价格。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相关建议  

首先,鉴于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破解融资瓶颈时就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企业规模大、效益较好,上下游企业集聚,具有产业集群特征,这些企业凭借自身规模优势,可以通过信贷、信托等多种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发达地区民营企业需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股票融资等规模化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信托和融资租赁,运用金融杠杆促进民营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密切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融资结构,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单一的融资结构也常蕴含着较高的债务违约风险。

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间民营企业有更高的经营风险,银行采用“一刀切”的“限贷、收贷、断贷”等措施,简单地将金融风险防控同信用收缩画等号。想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扩大信贷支持,银行机构需要对民营企业贷款给予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对民营企业单设部门,开发专业性的民营企业信贷业务评估体系,对不良率等关键指标单独考核;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一定程度上是承担社会责任,“正外部性”的金融支持行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协助,政府部门进一步落实对银行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机制。只有在监管导向积极、风险化解有效的情况下,银行才能扩大支持力度。此外,欠发达地区的信用环境也需要集中整治,逐步扭转信贷资金外流局面。

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市场细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根据不同行业、规模、成长周期的民营企业在融资需求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出适配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无形资产质押、财务咨询等),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帮助民营企业“爬坡过坎”。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也可以拓宽银行利润来源,改变原有的存贷息差获益模式,优化利润结构,摊薄民营企业的授信成本,实现“降成本”和“化风险”的双重作用。加大与核心企业、担保公司等的合作,扩大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抵押物范围,逐步解决民营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基层行形成“敢贷、愿贷、能贷”的良性循环。

最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融资的重要原因。在企业硬件方面,注重自身财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范合理的财务制度,聘请外部机构专门审计,为拓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做到企业账务和经营主个人账务的有效分离,确保企业经营财务可追索,为外部金融机构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提供通道。在软件方面,企业经营主注重提高个人金融素养并密切关注最新国家政策导向,加强对市场和行业分析,加深对新融资工具和国家政策的了解,主动接洽,提升融资效率。

此外,提高金融素养也能帮助民营企业正确认识融资风险,避免过度融资和短贷长用等问题,发挥企业家群体的自律示范作用,不逃废企业债务,维护自身信用状况,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坚决杜绝由不良信用记录引发的融资困境。民营企业要围绕核心主业,专注主业发展,不通过高负债盲目扩张,降低多元化混业经营的风险,避免资金被关联企业混用,集中精力做强主业,提升企业实力,改善融资境遇。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以农行某分行为例
下一篇:浅析乡镇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策略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