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三门峡实践”

作者:徐庆炜 赵学亮 日期:2020-05-18 12:31:01

  导读  

构建信用评价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关键环节。


  正文  

近年来,人民银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三门峡市中支)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凝聚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合力,持续深化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吸收借鉴普惠金融“兰考经验”,加快推进特惠金融向普惠金融转变,着力构建“一平台四体系”,积极探索“政银联动、信用支撑、风险共担、产业振兴”机制,助推三门峡市普惠金融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创新“一站两点”模式,做实四级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特别是“银行网点少了,服务怎么保障”的突出障碍,必须创新普惠金融服务建站模式,做实市、县、乡、村四级金融服务体系,破解普惠金融“谁来做”的问题。

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了推动普惠金融广泛深入开展,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三门峡市成立了市级金融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县级金融服务中心、乡镇金融服务部、村级金融服务站。在农村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己任,在城市以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为主责,服务对象覆盖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民营和小微企业,形成了定位精准、权责明晰、管理规范的四级金融服务体系,保证了普惠金融服务“有人做、有人管”。

创新普惠金融服务站模式。为了切实发挥普惠金融服务站效能,三门峡市中支本着“管控有力、商业可持续”原则,把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功能划分为政府性功能和市场性功能,分别交由村委和主办银行来承担,形成了服务站“一站两点”建设模式。即,由设在小超市、卫生室等地的惠农支付服务点承担现金存取、转账支付、查询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职能,并提供主办银行的特色金融产品服务;由设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村级金融服务站承担信用信息采集更新、贷款推荐、风险协管、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职能,并加强对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属地管理,防止服务点从事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全覆盖。为了推进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三门峡市中支联合市金融工作局开展专题调研,突出“服务部人员到位率”“信用评级结果使用率”“小额信用贷款到位率”“不良贷款风险缓释清偿率”等8项关键指标,完善奖惩机制,狠抓责任目标管理,推动金融服务体系人员配齐、经费到位、运转正常,形成了“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发放有流程、风险缓释有办法”的格局。同时,组织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点提质增效“百日攻坚”行动,建立网点“电子地图”,规范业务管理,优化服务点布局。通过发挥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作用,既避免了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又使普惠金融服务站覆盖面大幅提高。


  优化信用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全方位普惠授信  

构建信用评价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关键环节。在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中,针对信用信息采集难、评级结果信度低等问题,特别是“信用信息不准、授信比例低”的突出障碍,三门峡市中支以农村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创新普惠授信方式,形成信用信贷相长机制,为普惠金融“如何做”给出了答案。

创新普惠授信方式。为了推动农村普惠授信工作,三门峡市中支发挥社会信用建设牵头作用,与辖区县(市、区)党委政府建立金融扶贫暨普惠金融双月会商工作机制,协同有关部门依托四级金融服务体系,遵循“弱化资产类指标、强化人品和还款意愿类指标”的思路,增加“三好三强”“三有三无”定性标准,优化形成了144项评价指标并调整了评分权重,除少数有不良征信记录和违法违纪行为人员外,绝大多数农户均被评为信用户并获得银行授信,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普惠授信。

夯实信息采集基础。在推动农户信息采集覆盖率方面,三门峡市中支协同地方党委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部门参与”的方式,举办专题培训班、督导推进会,层层压实信息采集责任,农户信息采集率与驻村干部绩效挂钩,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员主导作用,对全辖农户信用信息做到了应采尽采。

提升信用评价体系效能。为了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对普惠信贷的支撑作用,三门峡市中支牵头推进“信用信贷相长行动”,将农户评级授信与文明家庭评选相结合,对“标兵户”“文明户”提高授信额度,并协同地方政府在医疗、教育、保险、交通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同时,组织开展“六集中”活动清收不良贷款,对及时清偿贷款的农户重新给予授信,持续拓展普惠授信面。

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三门峡市中支依托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中小企业财务辅导和信用培植为手段,构建市级新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打造信用高地和信贷洼地。同时,联合三门峡市金融工作局、大数据局和中诚信公司,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河南省率先建成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通过网上信用画像等功能,为政银企三方提供“一站式、一体化、一键通”融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常态化、便利化、规范化,全面提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筑牢五道防线,深化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针对农户、个体户、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高、风控难”的突出问题,三门峡市中支发挥“政银企协作机制推动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者”等职能作用,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和金融机构合力构建风险防控“五道防线”,形成普惠信贷“放得出、收得回”的新局面。

加强贷款监管。在农户贷前调查环节,发挥信贷员经验丰富、了解实情的专业优势,压实信贷员和普惠金融服务站人员协同管理责任,严把信贷资金投放关。在贷后监管环节,发挥乡村金融服务体系监督责任,压实风险识别与预警责任,协助金融机构严把资金安全关。对合作社、企业贷款的贷后监管,主要由合作银行承担,四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承担相应的风险识别与预警责任,双方联手互助,相得益彰。

建立续贷周转金。针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三门峡市中支联合市金融工作局、银保监局,提请市级财政出资,建立5000万元的续贷周转金。同时,以县(市、区)为单位,由县级财政出资,建立5000万元的续贷周转金,解决县域农户、个体户、民营和小微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

保险跟进防范。与人保财险、中华联合保险等机构合作,达成县级涉农保险一揽子合作协议,约定保险责任和赔付方式,降低综合费率,拓展承保范围,由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贷款保证保险,为烟叶、苹果、香菇等涉农产业办理特色农业险,降低因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贷款偿还风险。

风险分担缓释。引进省农担、省担保集团等主体,各县(市、区)先后建立了“政银”“政银保”“政银担”“政银企”“政银担和再担”等“两位一体”“多位一体”风险分担模式,按合同约定比例分担信贷资金损失风险。

风险管控联动。推动卢氏县、陕州区开展村级担保试点,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展创业担保贷款试点等方式,盘活农村产权,激活“三农”和小微企业内生动力,优化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银行“不敢贷”的难题。截至2019年底,普惠金融试点陕州区共完成整村授信39个,对260家守信户给予增信激励;三门峡市为科技企业设立风险补偿金5000万元,累计为辖区中小企业设立风险补偿基金2.05亿元;2019年三门峡市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65亿元,不良贷款余额60.62万元,不良率仅为0.19%。

做强产业振兴体系,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农户、个体户、民营和小微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弱、经营风险高的客观现实,三门峡市中支提出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同频,产业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同步,政府主导与市场手段协同,做强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的发展思路。

培育主导产业。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围绕“五彩三门峡”“三地五中心”发展规划,巩固黄金、煤炭、铝加工等特色产业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菌、药、果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服务业。

狠抓项目运作。推动地方政府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发挥地标产品优势,将农户融入产业基地、嵌入产业链,实行“自我发展”加“带动发展”。

做大龙头企业。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机制,将贫困群众融入基地、嵌入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共同体,化解农户“单打独斗”风险,破解“贷款干什么,怎样用得好”问题。

推进产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各县(市、区)特色主导产业,创新“香菇贷”“苹果贷”等信贷产品,建立“金融+特色产业”“金融+龙头企业”“金融+产业项目”等产融结合机制,持续增加信贷投放,形成了产业因金融活水而滋润、金融因产业振兴而发展的共赢格局。截至2019年年底,三门峡市共培育龙头企业218家、合作社1400家、家庭农场365家,建成产业基地1056个。卢氏县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8.9%降至0.98%。


  持续推广“普惠通”,提高数字金融服务覆盖面  

三门峡市中支坚持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倾力打造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引导群众体验数字金融的便利和实惠,加快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数字化全覆盖。

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推介活动。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百村、普惠金融大宣讲、数字普惠共分享等活动,广泛推介数字普惠金融,帮助农户下载、注册、使用普惠通App。组织开展“一分钱乘公交”“两元购菜随机减”“扫码支付打折扣”等移动支付体验活动,引导城乡群众分享数字金融的实惠,积极参与和推动普惠金融实践。

推广“普惠通”金融服务平台。组织辖区金融机构与“普惠通”App对接,辖区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10种金融产品成功上线“普惠通”App平台,使广大群众可以在平台上获得差异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

围绕数字普惠办好“金融超市”。组织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研讨活动,联合市金融工作局、银保监局建立月度会商、运行监测、督查惩戒等机制,依托三门峡市金融服务中心,组织入驻的25家金融机构通过线上顾问、线上增信、线上信贷等方式,发挥“金融超市”的融资融智效能,引领银企线上对接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推进,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品牌。

提升数字普惠整体合力。提请三门峡市委政府把数字普惠金融写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各县(市、区)把“普惠通”下载率等9个指标纳入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调研督导内容,联合金融工作局召开数字普惠金融专题推进会,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三门峡开花结果。截至2019年年底,河南省普惠金融试点县陕州区“普惠通”下载量占农户总数的77.83%,上线10款产品,线上开户201户,办理信用卡业务3318笔,完成线上贷款45笔443万元;灵宝市等非试点县(市)分别与“普惠通”开发方金惠普民公司开展技术对接,44款产品陆续上线,辖区“普惠通”推广工作全面铺开。 




(徐庆炜为中国人民银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赵学亮为中国人民银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文化是引领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标
下一篇: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