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扶贫 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的实践探索

作者: 日期:2019-09-23 15:41:18

作者 | 史惠文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 来源 | 《当代金融家》杂志2019年第9期

导读

金融机构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应采取规划、咨询、教育、培训等组合方式,深度参与扶贫项目前期规划、论证,减少盲目投资。同时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利用金融服务,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激发内生脱贫发展动力。


正文

扶贫攻坚战是国家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牧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方式应运而生。在政策指引下,金融精准扶贫与产业融合有效结合的空间广阔,并面临机遇和挑战。从锡林郭勒盟 (简称锡盟)的实践看,金融精准扶贫如何同绿色畜产品种养、加工发展有效对接,是金融精准贯彻落实扶贫攻坚任务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也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金融精准扶贫与绿色农畜产品种养、加工有效对接的机制未建立完善。缺少财政、金融、产业有效对接的机制、未形成政策合力。如目前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等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导致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利用扶贫再贷款支持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政银企对接平台的效率不高,导致信息不对称,精准扶贫不到位。据调查,2018年锡盟绿色畜产品种养、加工财政扶贫贴息仅到位57万元,比上年减少59万元;风险补偿为零。二是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支持的产业单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扶贫龙头企业少,牧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产业扶持缺乏长效机制,带动能力弱,效果不明显。


五大典型模式

“信用+扶贫再贷款”模式。主要特点:人民银行锡盟中心支行结合地区产业规划布局、扶贫工作推进要求和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情况,合理摆布再贷款在全盟地区间的分配结构,引导法人金融机构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在良好信用的基础上,依托扶贫再贷款,对接产业扶贫工作。

“资产收益型”模式。主要特点:通过“企业+村(嘎查)+农牧户”方式,成立党支部带动农牧户以托养和入股分红等途径,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

“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养殖户+贫困户”模式。主要特点是贷款抵押方式的创新,采取牲畜活体抵押方式。通过选取肉牛养殖基地作为试点,运用再贷款撬动金融机构专项定制信贷产品融资。

“龙头企业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主要特点是依托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渠道,实现农畜产品种养、加工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双赢”。

“扶贫资金撬动+保险融资保障”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牧业特色产业开发为核心,逐渐扩大承保范围,建立扶贫资金撬动、保险融资保障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实现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信贷、保险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 

“5+”模式。主要特点是作为“政府+扶贫再贷款+龙头企业+保险+贫困户”的融合式扶贫模式,发挥金融扶贫导向作用助力产业扶贫。


发展思路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建立完善对接机制

政府要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脱贫攻坚规划和实施方案、金融服务需求等,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财政部门要做好贷款担保金、补偿金、贴息资金对接工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政府要从扩大担保规模、提升担保能力出发,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担保体系。加大投入,建立完善农牧业担保基金体系。盟级财政预算要给贫困县一些倾斜,与各旗县共同出资组建地区担保机构或盟级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融资担保、贴息等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扶贫。

强化涉农保险在深度扶贫中的作用。推广农牧区小额人身保险,农牧区小额信贷保险服务,不断扩大农牧业保险险种,在稳定提升粮食作物以及牛羊等养殖业保险覆盖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牧业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农牧业保险保费给予减免。

金融扶贫贷款精准投放绿色农畜产品种养、加工领域,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效益化

中央银行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差异性监管等政策的定向激励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精准投入。把支持产业扶贫和扶持集体经济作为金融扶贫重点,立足贫困地区产业特点、资源禀赋,下沉服务重心,积极探索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特点的专项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产业发展。

涉农金融机构应提高对绿色农畜产品种养、加工业投入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农业发展银行依托国家信用,投入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破解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融资瓶颈;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应加快向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探索建立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对接的示范区,搭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对接平台,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发展扶贫企业;其他涉农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立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挂钩机制。  

创新金融精准扶贫产业融资模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辐射带动效应

“融资与融智”相结合模式。首先,金融机构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应采取规划、咨询、教育、培训等组合方式,深度参与扶贫项目前期规划、论证,减少盲目投资。同时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利用金融服务,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激发内生脱贫发展动力。其次,探索以扶智为引领的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技术、人才等因素,通过开展相关扶贫业务金融知识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和扶贫产业对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认识度和申贷积极性。

“输血和造血”并重模式。首先,支持特色产业带动扶贫。金融机构应针对各地特色资源禀赋,主动对接种养殖项目,支持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引领一批,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种养殖大户帮扶一批,确保贫困户以现金分红、双选务工等多种形式获得稳定收入。其次,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脱贫。把贫困人口“嵌入”产业扶贫的产业链中,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长效增收的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再次,大力扶持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利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扶持返乡农牧民工创办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基地,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

“互联网+”模式。首先,利用金融与大数据结合,为扶贫提供技术支撑,涉农金融机构应通过大数据锁定辖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打造大数据驱动的金融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有效融合,通过支持涉农企业、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有效辐射本地区贫困户,扩大扶贫的覆盖面。其次,建立小农户和大市场的联结纽带。利用 “互联网+”,搭建农牧区与城市之间的供需平台,引导农牧民和企业网上出售绿色农产品。构建“电商平台+精品馆+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农畜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 





上一篇: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创新及路径
下一篇:“美丽乡村贷”助推乡村振兴-以石家庄市藁城区为例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