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利率调控框架雏形初现

作者:曾刚 日期:2014-09-03 18:50:48

在传统数量型政策效力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如何及时建立价格调控框架,成为我国央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如今,我国央行价格调控框架的雏形已初现端倪,但仍有很多重要的工作有待完成

\
  在传统数量型政策效力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如何及时建立价格调控框架,成为我国央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如今,我国央行价格调控框架的雏形已初现端倪,但与成熟的体系相比,仍有很多重要的工作有待完成。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行为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对金融结构和资金流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在传统数量型政策效力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如何及时建立价格调控框架,成为我国央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是调控基准利率最常用的手段,发展的时间也最长。此后,随着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各国的准备金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为此,一些国家开始纷纷采用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来锁定基准利率的波动区间。而在次贷危机之后,受困于中长期利率的居高不下,各国央行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直接影响中长期利率的途径,使利率调控体系日趋完善。

公开市场操作
  从根本上讲,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基准利率的操作模式,其基础在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管理制度。通过对金融机构准备金账户的考核或清算账户资金要求,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自由准备金(即超额准备金)数量,进而也就能决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水平及其考核方式,都会对流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准备金管理基础上,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资金需求状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管理市场流动性,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接近目标利率水平。如果市场利率高于央行的目标利率,金融机构将转向央行借入资金,市场利率随之下降。反之,如果市场利率低于目标利率,中央银行将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或进行正回购交易,挤压金融机构的过剩头寸(即自由准备),迫使市场利率上升,直至其达到其目标利率水平。

\
  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尚无明确的基准利率目标,而在实践中,银行间市场的隔夜回购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应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控的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始于1998年,之后规模逐步扩大,并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手段,是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尚无明确的基准利率目标,而在实践中,银行间市场的隔夜回购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应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控的重点。

利率走廊
  法定准备金的核心是确保金融机构支付顺畅,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支付、清算体系效率的提高,维持支付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国家都大幅下调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一些国家甚至实行了零准备金(如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当然,在中央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中,金融机构仍开立有清算账户并保留一定金额的清算头寸,其作用类似于储备头寸账户,但规模远小于以往的法定准备。
  在法定存款准备要求下降甚至为零的情况下,以自由准备为主要调控对象的公开市场操作乃以运行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在新环境下,各国央行在操作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以维持基准利率调控的有效性。为此,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许多中央银行,开始推出存、贷款便利制度(Deposit and Loan facilities),也即“利率走廊”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中央银行可以按照贷款便利利率(通常高于目标利率),以合格资产做抵押品,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或以存款便利利率水平(通常低于目标利率)向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头寸支付利息。如此一来,目标利率的波动将被锁定在存、贷款便利利率所确定的区间。总体上讲,建立存贷款便利机制,用以补充和支持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市场利率趋向政策目标水平。

\
  目前,中国还远未形成明确的利率走廊,但在实践中,人民银行的多重利率体系,事实上对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的波动形成了约束
 
  目前,中国还远未形成明确的利率走廊,但在实践中,人民银行的多重利率体系,事实上对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的波动形成了约束。除存、贷款基准利率外,人民银行可直接影响的利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等等。其中,超额准备金类似于其他国家的存款便利,其利率构成了货币市场利率理论上的下限。而与之相对,人民银行在2013年初推出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其利率则构成了银行间市场短期流动性价格的上限。

中长期利率调控
  在利率传导机制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只需调控基准利率,而让金融机构和市场自行决定与实体经济关联度更高的中长期利率水平。但在经济危机期间,利率传导机制出现梗阻,中央银行维持极低基础利率的调控方式,并不能有效拉低中长期利率水平。对此,一些央行开始探索更有效的中长期利率调控方式,扭曲操作和量化宽松(QE)便是其中的代表。所谓扭曲操作即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的国债,以此来压低长期国债利率,进而推低与之相挂钩的中长期贷款利率。扭曲操作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61年,美联储就曾进行过类似实践,并在2011年9月再次启用这一手段。不过,在短暂实施后,美联储迅速转向了刺激力度更大的第四轮QE。

\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人民银行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构建利率调控框架方面也做出了持续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再贷款和再贴现是人民银行用以支持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重要工具。理论上说,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构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其操作规模和价格的变化,会对银行贷款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不过,在过去的实践中,人民银行主要将再贷款作为风险化解和支持落后产业、地区发展的工具,对其中长期利率引导功能并未充分发掘。近期,有市场报道人民银行在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基础上,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以合格资产作抵押,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与现有的再贷款相比,引入抵押机制,可以让再贷款成为更为常规和覆盖范围更广的操作工具,更好地发挥再贷款利率对银行中长期利率的引导功能,由此可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机制。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以数量调控为主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中,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人民银行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构建利率调控框架方面也做出了持续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应该说,价格调控框架的雏形已初现端倪,但与成熟的体系相比,仍有很多重要的工作有待完成。
 
  (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银行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经济学手册》、《风险管理》、《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考察》、《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货币流量分析--理论框架及对几个问题的考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变迁》等。)
 
  本文原标题为《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7期。
 





上一篇:陈东升眼中的“中国特色”精算事业
下一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之道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4年4月 总第226期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新疆特稿】农信社“触及灵魂”的改革
解读从前,看见未来: 金融机构集团...
5G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变革
浅谈跨境网络赌博金融综合治理对策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古印度的重量制度和早期钱币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