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共享金融有助于抑制金融部门的过度扩张

作者:当代金融家 日期:2015-12-02 19:54:11

“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在论坛上表示:共享金融理念与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抑制金融部门的过度扩张,使得金融发展中的效率、

杨涛 “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5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公开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新型智库建设正式定格在国家决策层的执行方案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源于此,金融类的智库建设更需要加快步伐。

 

为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学界也在研究上努力探索。2015年11月28日,“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在北京正式成立。论坛由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作为理事长单位,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王永利担任论坛理事长;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作为监事长单位、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担任论坛监事长;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等领导担任高级学术顾问;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当代金融家》杂志执行社长兼主编李哲平担任秘书长。论坛由《当代金融家》杂志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联合发起。

 

“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在论坛上表示:共享金融理念与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抑制金融部门的过度扩张,使得金融发展中的效率、平等与伦理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共享金融是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性、交互性,带动商品流、金融流的一体化发展与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拓展金融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实现基础设施与规则层面的自治型金融创新,共享金融完全能够带来新的制度变革“红利”,为金融结构优化及促进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

 

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在共享金融研究中的一些思考。

 

伴随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经济发展中的某些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Sharing Economy正是其中最具有革命性的领域和方向之一,也有人称之为协作型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早期的分享经济理念,主要针对市场经济国家快速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矛盾,试图通过优化和完善分配结构,来从根源上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的某些失衡,缓解日渐凸显的各阶层利益冲突。进入新世纪之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经济与社会组织结构,对于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带来深远影响,逐渐对诸多行业的生产与商业模式产生冲击。这不仅使得剩余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方式变得更丰富,抑制了资源价格的过度膨胀,同时也使得消费者主权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使用权"而非"拥有权"的交易,就能够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其对应的中文来看,则体现出从分享经济到共享经济(人人参与)的过渡。现实中二者虽然经常被混在一起使用,但是与分享经济相比,共享经济所体现的内涵要更加广泛,可以深入到消费之外的环节。

 

那么,共享经济和共享型经济发展道路与共享金融有什么关系?

 

第一,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共享",意味着全新的共享型经济发展道路,涉及到收入与财富分配、资源与要素配置、市场参与主体的协作共赢关系等。在这样一个发展道路上,大家可以看到,它符合未来中国发展的前景,符合走向一个新的、实现中国梦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途。

 

第二,共享经济模式实际上是最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实现形式之一,这就是我们脑海中关注的依托于新技术、新规则产生的模式,它是在实现道路上最重要的实现形式之一。

 

第三,我们所研究的”共享金融“,一方面是着眼于服务”共享型经济发展道路“的金融模式,另一方面也涵盖了金融自身的可持续、均衡、多方共赢式发展。我们可以界定一系列内生动力和条件,使得共享金融的内涵得以进一步细化,边界更加清晰和收缩。

 

这样的内生条件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在服务共享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中,由于某些技术和制度的内生条件约束,使得一部分具有特点的、具有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模式涌现出来。这里面的技术既包括新的信息技术,也包括新的金融技术,还有制度层面的创新。基于这样的双重视角,带来了比较全新的金融创新,也引起对传统金融的改革与完善,更有二者的融合式创新。

 

所谓共享金融,简单来界定,就是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构建以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努力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从而在促使现代金融均衡发展和彰显金融消费者主权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共享型经济发展道路,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型发展。同时,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共享金融在当前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

 

进一步谈一下从互联网金融到共享金融的演进路径。从技术视角来看,第一,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数据技术的变革,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金融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虽然也引起了某些新型的潜在风险积累,但在许多方面都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成本和费用的下降、系统可控性的强化、不确定性的减少。

 

第二,技术变革使得原有金融运行中的”百慕大三角“地带变得不再神秘,例如在面对小微企业融资这一全球性难题时,可以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来解决信用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困局。也可使金融活动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使得每个投资者可以用众筹的方式、更容易地体验到大财富管理时代的精彩,并且使相应的风险可控。再如,通过大数据支撑的复杂算法,金融中介平台也能够更好地对相关服务进行定价,使得交易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供给增加与成本下降,从而达到新的市场均衡,也使平台各方都有所受益。

 

第三,大数据和新技术完全可能对金融资源的定价带来冲击,通过更加准确的挖掘金融产品或服务中的潜在风险,使得风险补偿与定价变得更易具有个性化特征,金融资源价格也能够更贴近于其内在价值而减少波动幅度。

 

应该说,所有这些遵循”摩尔定律“或建立在”开放式脑洞“基础上的新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制约金融活动的信息不对称、相关不确定性及监管成本问题,使个体信息在金融交易定价中的作用逐渐提升,可以更好地展现个体话语权,使越来越脱离实体的”供给创造需求“式的单向金融服务,将逐渐转化为公开规则与信用约束下的供求双向、多维金融互动,实现共赢、共助的共享金融目标。

 

所谓制度视角,是与技术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比如,分布式的支付清算模式逐渐进入主流视野,这在美联储今年年初提升美国支付体系效率的报告中首次被提出。如美联储的报告中提到,要便利金融机构间基于使用通用协议和标准发送和接受支付信息的公共IP网络直接清算,因为与通过中心辐射状网络结构清算交易相比,金融机构间基于公共IP网络的信息分布式架构有可能降低成本。

 

作为近期讨论热点的区块链技术更引起各方关注,其本质是一个巨大的、基于全网络的分布式账本,能够在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使用共识算法来透明的记录和校验所有交易记录,这就构成了支撑新型货币和金融交易的某种基础设施。

 

有大量实证研究证实,电子支付所代表的现代支付体系创新,显著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式发展,也能够带动金融资源的共享型配置。

 

无论从技术还是制度来看,互联网金融体现出的都是共享金融的核心理念。时光向前追溯,早期促使金融得以变革的技术与互联网无关,可能是电报、电话等,而源自草根的金融萌芽却一直带有互助共享的色彩,直到被大资本的贪婪所淹没;未来的物联网可能替代当前的互联网形态,主流的信息技术也可能发生难以想象的演变,但是金融发展目标,仍然是如何进一步在金融运行中体现出个性与民主,遏制金融巨鳄的”丑恶“与金融面纱的”虚妄“,在决策共举、各方共赢、利益共分、机制共建、风险共担、事业共助的基础之上,构建真正有利于美好社会的"好金融"。

 

由此来看,即便互联网金融一词终将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共享金融的生命力也能够伴随金融理性、道德、自律的成长而延续下去。对于共享金融来说,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商业模式创新”插上了翅膀“,制度的变迁则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新生态环境。

 

从共享金融实践的视角出发,举例来说,一是金融终端可以实现资源与功能的共享。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从全社会的资金流量表来看,住户部门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资源流动的起点,但在现有金融产业链过程中,往往把以银行部门为代表的金融中介部门作为供给的起点。住户部门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开放的平台、众律性的规则,而低门槛地直接成为金融资源的供给者,使得金融产业链进一步“前移”,从而对主流金融部门的“谈判权”形成制约。这就是最典型的共享导致的产业链整合。

 

二是金融媒介与渠道的共享。这意味着传统金融脱媒的概念,未来通过一些间接的去中介的模式,带来一个共享式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式发展,对未来整个金融体系同样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四是金融消费与需求的共享。从共享的理念出发,可以考虑弥补传统金融短板和服务短板。

 

五是主体角色多样化。随着产业链变化,无论是个体还是机构,全都有可能在这个产业链当中重新定位,对现实的商业模式带来很多深刻影响。

 

六是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共享。在风险层面建立一个相互共赢、共同约束的格局。在信息交互时代,风险的共担有利于构建共赢的大平台经济,这是有必然联系的。

 

七是在自律和他律基础上的信用体系建设,同样是共享经济、共享金融落在金融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各种各样的金融信用数据库建设,核心依托的就是信息共享,这种行为互动、互联互通,才能够推动这个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八是全新的共享型监管理念和模式。金融与实体的共享型发展,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例,大的金融机构做的衍生品交易、结构化产品交易,甚至超过了危机之前。所以我们强调金融与实体的共享型发展,可以有很多具体的模式,比如互联网产业链金融的共享式重构,它意味着产业链金融实时嵌入到整个产业链的构架当中,而不是过去简单的依托一个核心企业而做上下游之间的金融服务。

 

九是共享型的产融结合探索,也是一个重点。

 

从现实层面回归到理论层面,共享金融能够带来哪些理论层面的挑战?

 

第一,新货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所谓新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传统的货币形态消失,电子货币出现,对于整个货币经济学的微观架构会产生什么样的深刻影响。这是货币经济学层面最主要的。

 

第二,在宏观分析中,如何引入货币信用部门,这是我们学界特别关注的,过去在宏观分析中引用货币信贷部门在主流模型中一直是比较难的,在2008年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东西出来了,这些新技术能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觉得在技术路径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金融功能的整合,随着网状结构改变了信息交互模式,各种各样的功能有可能融合在一起。

 

第四,行为金融学的深化,过去研究微观金融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人都是理性的,是可能预期的,行为金融研究的是假设人是不理性的。它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要观测市场上各种各样人的行为,过去行为金融学之所以处于边缘,就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规范的研究框架,它没法观察到每个人的非理性行为。但是大数据时代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可能通过技术的变化观测到基础性的微观数据信息,所以,对于行为金融学和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此外,当然还包括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以及金融伦理与普惠金融的重要突破。

 

最后是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过去无论是金融发展还是金融创新,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金融有益社会,如果金融不有益社会,创新就没有意义。但是2015年1月美国金融年会主席提出的另类思考在业界影响很大,就是社会公众有很多人对金融体系不满,甚至对金融有所仇视,金融对于社会是负面的。作为金融学学者,我们应该深切地关心社会大众是怎么看待金融业的,一方面要记录金融对社会的贡献,另外一方面要防止这种风险。

 

这些年来,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动力要归结为熊彼特式的创新,他的核心概念、核心的创新驱动力是金融厂商基于利润目标而进行的金融生产或创新,是从供给到需求单方面的角度。过去金融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我们现在赋予它真正的共享金融创新,一方面是试图引用一些新的技术,使得共享成为能力,另一方面赋予它道德层面的含义,还有利用正式的制度和规则约束,使得未来金融的发展避免自己的过于自我膨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论转移。

 

综上,共享金融理念与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抑制金融部门的过度扩张,使得金融发展中的效率、平等与伦理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共享金融是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性、交互性,带动商品流、金融流的一体化发展与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拓展金融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实现基础设施与规则层面的自治型金融创新,共享金融完全能够带来新的制度变革“红利”,为金融结构优化及促进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支付改变着我们的经济与生活,也可能使过去“乌托邦”式的经济金融梦想成为现实。虽然仍面临众多外在挑战和障碍,也有内在的缺陷和不足,但共享金融完全能够探索出一条通往金融与美好社会的梦想之路。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请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图为“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成立大会现场(新浪财经 杜琰摄)





上一篇:姚余栋:共享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可靠路径
下一篇:王广宇:共享金融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圈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2年9月 总第207期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08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姚余栋、杨涛:共享金融——大变革时...
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热议:场外市场...
独家实录 | 近20位金融大咖热议共...
“互联网+保险”,监管意见如何?
韩锋:云决策CloudMind——区块链能...
“2020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卓越榜”申...
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
你不知道的“互联网+保险”最新玩法
王广宇:共享金融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全...
BCG:金融机构驾驭大数据需作出三大转变